刷牙是为了控制牙菌斑,维护口腔生态平衡,保护口腔健康。每天2次有效刷牙是自我口腔健康维护的重要法宝,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节口腔菌群微生态的动态平衡
人类口腔中常规存在着多种(平均700多种)细菌,数量需以亿计,它们是口腔微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的口腔微生态各部分维持着动态平衡,则口腔保持健康状态不出问题。口腔内不同细节部位生境中的细菌也要维持动态平衡才不会给我们的口腔健康带来麻烦。
细菌平均每4-8小时就会完成一代繁殖,并进行着各种新陈代谢,口腔内粘附或集聚的细菌如果不能够被及时控制或清除,其无限繁殖与代谢就会打破生态平衡,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一般在黏膜等软组织表面的细菌,会随着我们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机制被机体自然不断清除,天然能够维持有利于我们口腔健康的动态平衡。然而,牙齿或义齿等无机硬组织表面没有细胞,不能够靠自然脱落来及时“自我清洁”以去除或调控粘附和滞留在其表面的细菌物质(牙菌斑),滞留的细菌过度繁殖和代谢就会在局部形成不利于我们口腔健康的生态环境。细菌的繁殖带来的数量增加是指数级增长,实验数据显示:停止刷牙12小时后,牙菌斑厚度可达20微米;24小时后将增厚至50微米并开始矿化。
有效控制牙齿表面粘附的细菌的本底数量是做好牙面菌群生态平衡调控的关键。早刷牙,可以及时有效遏制与扫荡一晚上睡眠过程数小时中牙面细菌的“战力扩增”,给我们自己的牙齿一个清爽无负担的日间开端。而晚上睡眠时,我们口内唾液减少,也没有日间自然进食时的咀嚼作用带给牙面的机械清除作用,此阶段我们口内自然对抗细菌群体的力量是薄弱的。睡前刷牙,在夜晚我们睡眠时对口内细菌疏于自然防范之前,有效控制牙面上滞留的可能“兴风作浪”的“敌军”细菌数量,可以避免它们在夜间“势力过旺”乘虚而入。所以,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两次是根据细菌繁殖规律保障口内微生态平衡的科学建议,晨起刷牙清除夜间繁殖的厌氧菌群,睡前刷牙阻断夜间数小时口腔功能静止期的细菌发酵,形成24小时防护闭环,保障口内菌群微生态环境在有利于我们自身健康的平衡稳态下动态运转。
二、配合唾液分泌的昼夜节律防护口腔健康
白天清醒时唾液分泌量可达0.5-1.5升/天,其中含有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抑制细菌。但睡眠期间分泌量骤降75%,这使得夜间口腔对于牙齿硬组织矿物元素游离与再沉积动态平衡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弱,配合夜间细菌繁殖与代谢的相对增强作用,夜晚口腔"干燥窗口期"会使牙面局部pH值从6.8降至5.5,即从中性到微酸,pH 5.5是牙齿硬组织发生矿物元素丢失的临界值。所以夜晚是我们口腔自然防御能力比较薄弱的时段,睡前刷牙是增强机体口腔防御修护能力的重要防护措施。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研究发现:一天只刷牙一次(仅晚间刷牙)者,相较于每天早晚刷牙两次者,次日晨起时牙冠外层硬组织(牙釉质)的坚硬度(显微硬度)要更低,两者硬度降低相差约8%。
三、控制细菌代谢食物残渣的累积效应
美国的学者一项实验表明:单次进食后牙面残留物约2-3mg,其中碳水化合物在20分钟内就会被转化为酸性物质。每次的进食都会在牙面局部带来酸性攻击,频繁进食,则有可能使牙面局部的酸性环境不能够自我调节回复到中性状态,持续的酸性攻击会造成牙齿表面矿物质的持续流失,形成龋齿。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一天只刷一次牙,不足以做到对食物残渣和牙菌斑的有效清除,导致局部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滞留的食物残渣在牙面局部带来的“酸攻击”持续,甚至使得牙面局部的脱矿-再矿化循环平衡被打破,向着脱矿多于再矿化的不利态势进展,显著增加龋齿风险或导致龋病发生。
刷牙不足导致的食物残渣及牙菌斑的堆积也不利于牙周健康。哈佛口腔医学院进行的纵向追踪调查显示:严格执行早晚刷牙的人群,10年间的牙周病发病率降低63%,平均保留牙数多4.2颗。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见,每天至少有效刷牙两次,可以顺应科学规律要求维护口腔菌群微生态平衡,有助于机体自身口腔防御功能的稳态循环,能够帮助有效预防常见口腔疾病问题。
所以,请听从口腔医生的建议,每天早晚认真刷牙,做到每天2次有效刷牙,控制牙菌斑形成,维护自身口腔健康。
作者:刘宝盈
樊 文
责编:张克菲